廖冰博士-如何做父母讲座笔记(1)

今天去听了APAPA TVC Youth Group组织的《家教论坛-廖冰博士-今天我们如何在美国做父母》的讲座。去年的时候廖冰女士到这边开了一次讲座,我家先生去听了,回来跟我讲:孩子不一定非要进藤校。我当时觉得好神奇啊。这是何方神圣,竟然能让我先生说出这个来,有机会我一定要见识一下去。我知道我家先生虽然没声明过,但是他绝对是期望孩子们将来能进藤校的。13年的夏天,有一天我说了一句话,他误以为我说我家闺女不行,他那一刻的眼神,绝对跟刀子似的落在我身上,如果是真刀的话,我会马上落荒而逃,能逃多远就逃多远的。

这样的机会终于来了,一看见群里发的讲座信息,这次廖冰博士要开三个讲座,赶紧全部报名,我一定要去见识一番。虽然周六孩子们一堆的事情,但听廖冰的讲座,先生是绝对支持,他带孩子,我去听课。

廖冰博士何许人?

1984年北京大学物理学士,1991年休斯顿大学物理博士;2000年罗格斯大学工商管理硕士。2002年5月创建非营利英华语言学校,担任校长十年并运用与推广《马立平中文》; 自2004年创建非营利“英华在北京”语言与领导能力暑期学院以来,每年亲自带领美国青少年在北京学习并为贫困学生服务;同时担任新州父母子女教育俱乐部总顾问,为华人父母提供一个学习和讨论的平台, 不断提高个人和子女情商,开发智商,增进和子女的交流。2007年从美林证券公司辞职,在The Lawrenceville School 教数学并致力于创建公立特许学校。2007年5月,创建非营利英华国际学校,全美最先融合中英双语与国际化探究式教育相结合的小学;  2012年创建非营利英华普林斯顿语言与领导能力学院,带领来到美国的非英语母语青少年学习与实践并进行野外生存训练。目前,回到美银美林做大数据分析和模拟。

因为她有着非常丰富的教育经验,和一些志同道合的朋友开创了一个父母子女教育俱乐部,在自己的社区组织活动,比如每个月都有一次读书交流会,每年组织一次大会请专家给大家讲课,普及各领域孩子教育问题。

还把她们积累了12年的经验传到各地,在网络上分享。

PCE club (Parent and Children Education club)

今天的三个讲座,她把这套教育理念分成三步,引导大家如何做一个睿智的家长。

她觉得不仅要注重孩子的学习,更应该注重家长和孩子的情商培养,家长和孩子在互动过程中,应该一起成长。

这三步是:

  1. 建立牢固的亲子关系。
  2. 激励孩子,启发他的内动力。
  3. 接受自己和孩子的不完美。

我们要用这三块基石构成螺旋之梯,让孩子跟自己都慢慢成长,尽我们的最大努力,接受我们自身及孩子们不尽善尽美的一面,快乐而激情的生活,足以。

父母面临的问题

大家提到自己的孩子,是不是都有一种恨铁不成钢的愤懑感?是不是觉得自己是如此努力地做好父母该做的事情,而孩子依旧我行我素,做事拖拉,没礼貌,马虎,… … 唉,提起这些父母们都是一把辛酸泪啊。

是不是我们还发现,我们冲着孩子发脾气,大吼大叫的时候,他们特别乖特别听话?我们打屁股惩罚他们的时候,他们就去干了我们想让他们干的事情? 这时候保证所有的家长都点头。

但这种方法会一直管用吗?是不是觉得孩子进入青春期,突然不听自己的了,特别叛逆?骂也不管用,打也打不过了?我们想跟孩子沟通,孩子不愿意,什么都不告诉我们了,我们傻眼了,是不是?一群大孩子家长这时候个个要执手相看泪眼了。

这时候我们当父母的该怎么办?孩子大了,一旦做起坏事来,那结果更可怕,甚至有生命危险,父母们不用拍胸脯想,都会觉得后怕。我们应该感到庆幸,今天去听了廖冰博士的讲座,虽然有点迟,但亡羊补牢也好!

我们想要孩子跟孩子沟通,一定要建立良好的沟通机制,保证沟通渠道一直要畅通无阻。如何能做到?这时候我们发现,做父母不仅需要专业知识去挣钱养家,还需要一定的情商(Emotional intelligence,EQ)来加强与孩子的亲子关系,来共建和谐家庭。

什么是情商

情商在人的一生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人生活在社会当中,我们每天都要与不同的人打交道,如何打交道就需要情商。我们年轻的时候一定相信在学校里的时候努力学习科学知识,门门拿A,步入社会就会一帆风顺,可一旦步入社会的时候,就发现有些貌似能力不如我们的人混得比我们好,我们会愤愤不平,其实人家真的是不如我们吗?他们只是被我们鄙视的情商比我们高而已。我们不得不承认情商高的人就是更加如鱼得水。廖冰博士推荐了这本书,大家可以更详细了解情商的重要性。

情商有以下几个方面。

1. 清楚自己的感受与心情(know your emotions)

很多时候女性能清楚知道自己此时的心情,高兴,生气,伤心,羞耻,不安,… 男士在这方面的能力稍微弱一些,有时候会对自己的不好的感觉说不清道不明的,男孩子这方面的能力更是差一些。所以妈妈们可以帮助孩子从小学会认识自己的感受和心情。

2. 管理好自己的情绪(manage yourself)

我们有一部分行为是应激反应,好似不经过大脑一样,比如遇到危险,不是想躲就是想逃(杏仁核劫持, Amygdala hijack)。

我们生气的时候,一般就很难控制自己,就想发泄一通。这部分是人的后脑的杏仁核控制的。这一部分一般是通过生活过程中不断受到的负面刺激而建立起来了条件反射。比如孩子们经常磨蹭,经常不听话,会让我们怒火中烧,后脑发热,我们就会不受控制地冲孩子发火,甚至出拳伸脚。次数多的时候,我们发火的速度更快。这种情形在孩子们身上也会建立起相应的反应机制,比如说我们经常对孩子大喊大叫发脾气,孩子可能会把我们发脾气时的可怕面孔存储在后脑中,下一次他看到类似的面孔,就激起他的应激反应来,下意识躲着你,欺瞒你等。这种不经过大脑处理的反应往往会有不好的后果,所以我们不希望自己的孩子在不知不觉中建立起这种不良的反应模式。所以从今天起,我们要学会控制我们的负面情绪。

在训练控制自己情绪时,可以给自己一次提高声音的机会,不过这时我们需要意识到自己处在爆发的边缘,所以在再次开口之前,强迫自己冷静下来去思考。

你有没有发现,我们很多时候生气是因为自己觉得孩子再次犯了同样的错误?但真的是孩子做错了吗?我们有没有给孩子一个解释的机会?万一是他好心办坏事了呢?我们真的要否定一切吗?我们需要静下心来听孩子告诉我们完整的故事,包括他的所思所想。

如果你想听孩子的心声,就一定要管住自己的嘴巴,不要妄下论断。试想孩子跟你说他的朋友在学校的某个角落里,偷偷亲吻了另一个孩子,你是不是会马上说:啊,这可不对! 那孩子下一次会告诉你类似的事情吗?以后他自己偷偷亲吻了另一个孩子,你觉得他还会告诉你吗?

发火和轻下判断可能会让孩子短时间内听你的,但长期的效果却是弊大于利。

廖冰博士给大家的一个建议就是,跟孩子谈话时,拿根香蕉或者端杯水,想评论的时候就强迫自己吃口香蕉或者喝口水,把自己的嘴巴塞上,让它无暇顾及孩子。这个时候千万不要加入自己的判断,你需要提供的只是自己的耳朵,和感兴趣听下去的态度。

3. 如何应用你的情绪

人有七情六欲,总不能让我们时时刻刻压制着自己的负面情绪,如果能够有效利用我们的负面情绪,也能造成积极的后果,什么时候用,怎么用,用到什么程度,都是需要在平时的生活中不断体会和练习的,这是一种可以培养的能力。

4. 如何感知他人的情绪

我们不仅需要清楚自己的情绪,也需要及时了解他人的情绪,才能让沟通顺畅,尤其是在面对孩子的时候。

如果你在孩子不开心的时候催着他去做作业,他会听话吗?在他本来就很沮丧的时候,你再批评他犯了错误,他能听进去吗?所以我们需要的是先感知孩子的情绪,让他感觉到你感同身受,他才会向你敞开心扉,走向良好亲子关系第一步。

我们经常说要站在别人的角度考虑问题,自己想要什么样的对待,就以同样的态度对待别人(treat the others in the way you want to be treated)。这话放在亲子关系上再合适不过。

  • 你想父母整天对你大喊大叫吗?
  • 你想如果没考高分就被父母打一顿吗?
  • 你想稍有风吹草动,就被父母挑剔得一无是处吗?
  • 你想稍微一放松,就被父母说你将来会一事无成,终将露宿街头吗?

如果你不想父母对你做这些,那就不要拿这种态度对待自己的孩子。

5.  管理他人的情绪

现在我们学会了理解自己/他人的情绪,也学会了如何管理自己的情绪,还需要学会引导和管理他人的情绪。孩子们的情商不是天生就有的,需要当父母的帮他们建立起来。相夫教子就是这个意思。 😉

但如果我们不知道如何管理和引导孩子去管理他们的情绪,他们就只有自己去摸索了。天天嘴里嚷嚷着为孩子的成长贡献一切的亚裔家长们,是自己出工出力的时候了。 😆

男人和女人真是不同。廖冰博士推荐的这本书可以帮助你了解神秘的另一半。

跟对方聊天,是不是经常觉得牛头不对马嘴?或者是话不投机半句多?廖冰博士推荐的可以让我们了解一下双方对话的特点。(我曾经看过Dr. Tannen的另一本书,稍后跟大家分享读书笔记。)

人要有同感与共鸣(empathy),但是男孩子跟女孩子对共鸣的方式有所不同,对女孩子有用的说法对男孩子就没用。

比如,你可以对女儿说:闺女啊,今天你跟安妮为了一件玩具就吵起来了,让妈妈觉得很没面子,下次妈妈不好意思给你安排俩人的玩乐活动了,你快去跟安妮道个歉。女儿会表示理解,马上去跟朋友道歉。同样的话,你跟儿子说,儿子极有可能会不屑一顾:我才不在乎呢。

可是如果你跟儿子说:儿子啊,今天你怎么能抢小杰克的玩具呢?万一哪天大杰森抢了你的玩具,我该怎么办?要不要去跟杰克道个歉? 儿子一听,赶快去道歉。

所以要开动脑筋,找到孩子能共鸣的方式跟他们交流。

廖冰博士强烈推荐这一本1965年出版的经典书籍《Between Parent and Child》:

题外话:我为了更好了解另一半和孩子们,读过中文的《男人来自火星,女人来自金星》,有一部分内容跟英文版的《He Said,She Said:Men, women and language》很像,感兴趣的可以看看我的读书笔记《男女有别》系列。

1 鸡同鸭讲
2 男人之间
3 我该如何安慰你
4 语言之模棱两可与多义
5 言外之意
6 女主内?
7 男主外?

廖冰博士讲了三堂课,我做了四篇笔记,有朋友跟我抱怨不容易看到其他笔记的链接,所以我把链接放在每篇结尾,方便大家:

廖冰博士讲座笔记(1) 
廖冰博士讲座笔记(2) 
廖冰博士讲座笔记(3)
廖冰博士讲座笔记(4)

你还可以看网友上传的廖冰博士在其他地区讲座的Youtube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