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 山中隐居

50年10月到53年7月近三年的抗美援朝,中国军队损失巨大。

根据中方其它刊物的统计,朝鲜战争期间中国志愿军伤亡50万余人次,阵亡、病故171,687人。2010年6月26日下午,中国国防大学教授徐焰少将在“朝鲜战争六十年暨半岛形势研讨会”上表示抗美援朝战争中,中国人民志愿军在战场阵亡11万4千人,加上参战人员中伤病和其他原因的死亡,中国人民志愿军方面在战争中共牺牲了18万3千1百零8人。

 

战争结束后,中国急需补充损失惨重的各军,如何解决兵源问题也摆在了中央领导的面前。但是由于中国志愿军的惨重伤亡,几乎每村都有或伤残或阵亡的志愿军将士,所以自愿参军的人异常寥寥。

1954年9月9日,国务院发布征集补充兵员的命令。

1954年11月1日,《人民日报》发表题为《逐步推行义务兵役制,加强中国国防力量》的社论,要求各级党委必须开展广泛而深入的宣传教育,使中国人民普遍了解义务兵役制的具体作法和好处,号召新时代的青年们,勇敢地走上保卫祖国的神圣岗位上去。

同一时间,南阳开始宣传新的征兵制度,着手准备配合军队到地方来征兵。

听说要征兵,赵家奶奶都想起了解放前的抓壮丁和刚从抗美援朝战场上负伤而归的乡亲以及长眠他乡的邻里来,她可不想刚长大成人的被给予厚望大孙子被拉走,所以坚决让大孙子出去躲避躲避。不过人不能走得太明显,需要等待时机。

没过多久这机会就送上门来。

春天的时候,要求所有的地主富农和中农必须交余粮,做为大中农的赵家不得不把自己的粮食几乎全部上缴了才达标,害得大郎的八妹妹二月里抓周过生日都没什么吃的。每天明华会到田地里挖了一些野菜比如蒲公英之类的,回家拌些红薯面蒸一蒸就是一顿饭。

有一天她跟家里人说,我想回娘家去看看。

常家由于是贫民,不仅不用交余粮,而且还因为多分了几亩地,当时的生活反而比赵家的好。所以明华刚结婚的那两三年,还没有集体生产,一到春天青黄不接的时候,就回娘家住一阵子,吃几天饱饭,赵家还会专门派人去她娘家把她接回来,因为每次都可以顺便从常家扛一袋绿豆面红薯面之类的回家,大家又可以吃一阵子。

这次孙媳妇要回娘家,奶奶觉得这时机好,立马答应了。

过了几天,奶奶假装让孙子去把媳妇接回来,暗地里却嘱咐孙子,让媳妇带他到媳妇家南召大山里的亲戚家去躲避一段时间,千万别回来,等个两三年年龄大了,不怕抓当兵的了再回来。就这么着,大郎去了媳妇的娘家,不是接了媳妇回家,而是让媳妇领着他一起进了南召山里去走亲戚。

明华的三叔过户给了自己独居的伯伯,也就是明华的伯爷,所以明华三叔就跟伯爷一起居住在南召的大山里。

去山里的路漫长而泥泞,坐车到了南召县城,还要走40里山路才能到。山里人家不多,零零星星散落在山里,能种的土地也不多。大家靠山吃山,主食靠种植一点点开荒出来的土地,经济靠山上自然生长的枣,李子,猕猴桃,山楂等果子,肉类靠打猎,兔子,野鹿,野猪等。

当时明华感觉身体非常不适,觉得自己可能是那两天挑水浇地累着了,只觉得下腹缀疼,不想走远路,刚好明华奶奶的内侄子来看望姑姑,大郎就跟着表叔先进了南召山。明华还想着等过几天身体好一点,自己也进山去呢。

大郎走后,明华去看了大夫,才知道自己是怀孕了,庆幸自己亏得没有陪着大郎一起进山,要不然这一路辛苦,孩子可能要保不住了。

伯爷家开了个小卖部,平时把自家或者收集来的干果拿到县城里去贩卖,再从县城里进一些日常百货带回山里,卖给乡邻,赚取非常微薄的跑路钱。因为大家不怕跑腿,只是口袋里钱少,如果价格相差太多,乡邻更愿意自己亲自跑一趟。一般的情况是,家里没钱的,就是以物换物,拿自家的干果到小卖部换取油盐酱醋等。

女婿上门被称为相公,所以赵相公这个新孙女婿上门,还是一个有文化的人,相貌堂堂,温文尔雅,伯爷一家非常高兴,热情款待。

山中的日子悠闲自在,大郎帮亲戚下地种田,还帮着在亲戚的小杂货铺里看看摊子卖货。常家亲戚对赵家相公的喜爱都显在脸上挂在嘴上,让赵相公感觉颇为自豪,他投李以报,给小卖部的东西都列了清单,标明了价格,这样他一个人就可以照看这个小店,让伯爷更加高兴地合不拢嘴。

农闲的时候,山里人喜欢打猎,南召山里树林茂密,也没有非常凶狠的野兽,一般的野生动物一个个都吃得膘肥体壮的,不仅肉多,皮毛也好。赵相公喜欢跟着亲戚们去打猎,打猎用自制散弹猎枪。当过民兵练过枪的赵相公枪法都比别人准,让别人羡慕不已,这也让他很得意。不过有一次, 看见山里民兵在训练,看到了人家用的步枪,当过民兵的他手养心更痒,这可是跟散弹猎枪感觉不一样,他就去求人让自己也打一枪,打靶技术之高惊了那里的民兵排长,一上报,上边领导们有点害怕了,怕自己这个穷山沟里窝藏了什么反革命坏分子,将来给大家惹来大灾难,催着赵相公赶快离开:我们看在你家亲戚都是乡里乡亲的份上,不揭发你,你赶紧走吧,权当没来过。

藏了小半年之久的大郎只好回到了岳父家,带着怀孕的妻子回到了赵庄。

回到村庄的大郎不甘于越发清贫的生活,秋收之后决定去卖柴。每天早上五更天就起床,到南边的玉皇店一带买大大的两捆高粱秆,一条扁担挑回家。第二天一大早再担到北边的南阳城里去卖,别人买回家当柴火烧。就这样两天一轮,挣些钱可以换粮食买日常用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