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 劝夫参军

1955年7月30日,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二次会议通过并正式颁布了第一部《中华人民共和国兵役法》。兵役法规定,人民解放军由志愿兵役制改为义务兵役制。至此,中国开始实行义务兵役制。

1955年9月16日,国务院举行第18次全体会议。会议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兵役法规定的定期征兵制度,通过了关于1955年征兵的命令。

征兵令层层下达,很快到达了赵庄。村里适龄小伙子们大多跃跃欲试,幻想着自己拿着刺刀长枪雄纠纠气昂昂的样子。可是能获得父母同意的却没有几个,大部分以作为家里的唯一劳动力或者身患疾病为借口被长辈们否决。而且上边很快传下精神:从民兵中选拔。

赵大郎天刚当时刚刚20周岁,村里的民兵队长,上有年轻力壮的父亲,下有弟弟们,不是家里唯一的劳动力,怎么看怎么都是当兵的好苗子。但他是长子,所以奶奶和父母还是不同意他去参军。如果真不想去参军,可以想办法不报名就是了,所以一家人做着努力,努力的同时也想让大郎留家留得心甘情愿。

“你走了,难道这一大家子还让我这个七十岁的老人担着?” 奶奶打苦情牌。

“张姑娘,你们俩这刚结婚没多久,你还怀着孩子,可不能让他走了。” 奶奶偷偷跟孙媳妇说,拉个援手,吹吹枕边风,不信孙子真能撇下快生产的媳妇。

“大郎啊,你要走了,万一有啥事,我们可咋办啊?好不容易把你养大娶了媳妇,你就不管我们了~” 母亲一手抱着孩子,一手拉着大郎的胳膊。

“你要是去当兵,看我不敲断你的腿!” 父亲拿着眼袋锅狠狠地敲了敲蹲着的大青石。

晚上睡觉前,大郎问明华:“你觉得我应不应该去参军?”

明华问:“你说志愿军刚帮朝鲜打过仗,这几年还会不会跟别的打?”她可不想送丈夫到前线去送死。

天刚觉得可能性不大,“要还想打下去,应该就不会停火了吧?”

经过几个月的征兵宣传,明华的想法跟家里其他人已经不一样了。

明华小声说:“那就是去当兵还不算太危险?如果这样,不如去当兵。呆在家里,守着一亩三分地,你也能想得出来以后的生活咋样。如果不打仗,当兵应该也不危险。” 枕边风需要轻轻吹,不能被睡在同屋的奶奶和隔壁房间的父母听见。

大郎没吭声。

明华接着说:“一旦去了,不是说也就三四年嘛,你现在就是民兵队长,要是好好干,是不是很快就能当上干部?即使打仗也不用像一般士兵一样冲在前边?如果管后勤,是不是更安全?三四年一过去就可以复员,士兵复员不是说可以安排进城当工人么?那干部复员是不是还能当干部?不管是干部还是工人,都比农民强。”

大郎犹豫:“也没见强哪里啊。”

明华回答:“当农民靠天吃饭,你瞧瞧今年,蝗虫灾害一犯,还剩啥收成?还得保证交公粮。你这整天去卖柴累得吐血也没挣多少,当干部当工人,吃公粮,每个月都旱涝保收有工资发,咱家余粮都被收走了,当工人每个月都有粮食发下来, 种地的反而没东西吃。你又识字,能打会算的,将来肯定能当领导,挣的更多。”

大郎:“可是家里这地得有人种啊。”

“你别犯傻了,去年是互助组,今年这不是要搞高级社了么?大家互助,家里没劳动力的都行,更何况要弄高级社了?再说咱家有爹有二弟。二弟也就比我小一岁,三弟也十来岁了,过不了几年他们就要轮流娶媳妇了。奶奶年轻时是个能干的,可现在岁数大了。咱爹妈不像有本事的,我看奶奶也是指望着你多些。现在弄高级社又把家里的牛,牛套,车,犁都充了公,每年还要交余粮,咱家连饭都吃不饱,弄得还不如俺家那贫民过得好,如果不想别的法子,将来谁会看上咱家,这兄弟们哪娶得了媳妇?以后几个弟弟们成家立业妹妹们出嫁不都得靠你这个大哥撑着?你不抓住机会自己混好点多挣点钱,到时侯拿什么吸引别人,拿什么给他们娶媳妇备嫁妆?”

“可是奶奶爹娘都不让去。”

“如果你的名字被报上去了,体检又过了关,那时候谁能拦得住你?”

“我走了,你怎么办?眼看着马上就要生了。”

“奶奶,妈都在,她们不喜欢我,可这个毕竟是你这个长孙长子的头胎,她们会伺候我坐月子的。谁家女人不生孩子?也没见男人能帮上啥忙,你留下来也照样帮不了。再说了,他们说我,我不生气就是了,又没说你。你留家里只能跟着生闷气,出去了反而眼不见心不烦的,少生气。我在家好好替你孝敬他们,只要你将来富贵了,别抛弃了我就行。”

“我是那种人吗?”

“那就好。”

“好吧,那我得盯着把名字报上去。”

 

本来奶奶是期望孙媳妇在孙子耳边吹吹东风,谁知道孙媳妇这风是吹了,却是强劲的西风。

可人算不如天算,村里的几位民兵的名字被报上去了,通知让去体检的那一天,大郎却身体不适。可能卖柴过于劳累,大郎前一天刚吐了一口血,让奶奶担忧中透着高兴:这下,大郎体检过不了关了吧?

等到体检结果下来的时候,一家人傻眼了,那几个体检都不过关,反而大郎成了唯一过关的。这体检的机器出问题了还是大夫的眼神太不济?不管怎么说,一家人是有人喜来有人忧。

等到离家的那天,家里那个慌乱啊,奶奶哭天抹泪,母亲拽着胳膊抱着腿不让大郎走,最后在对政府命令的畏惧下不得不放手。

虽然大家都接受了大郎去参加空军,还要一去四年的事实,却看不惯大郎媳妇那蛮不在乎的劲儿,觉得她不跟大家一条心,所以生活中对明华更加的挑鼻子挑眼越看越不顺, 以前还只是抱怨,现在却是抱怨的事情越来越多,连厨房里的柴火被母鸡尿湿了的事儿也算在明华头上,不仅抱怨,还开始谩骂。有时候让上门走亲戚的亲戚们都觉得太过分,赵家在赵庄是大户,很多家都是不出五服的赵家人。特别是老一辈的亲戚来拜访,一走就是要走动好几家,在明华家听到的是明华有多差劲,到别人家都听到的是明华是个多么好的媳妇,这让赵家的亲戚们觉得很无语,不知道怎么评说大郎一家,本来还想回过头来帮着训导一下这个媳妇的,可现在觉得应该被训导的反而是长辈,这也让人无所适从:那个年代谁敢训长辈?所以大家只好睁一只眼闭一只眼,除了劝明华别放在心上,也不知道做啥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