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 大跃进

自1953年起,我国的经济建设实行了第一个五年计划,到1957年顺利完成。工农业生产都有大幅度的提高,当时社会安定、民风良好。大家为了建设新中国,人们都有一股子干劲,争先恐后的要贡献出自己的力量。

就是在这样的大好形势下,1958年2月份,《人民日报》发表了“鼓足干劲,力争上游”的社论,明确地提出国民经济要全面大跃进。随后,在基层的全体干部中,认真学习社论的精神,为全面大跃进,奠定了思想基础,并做好了精神准备。

到1958年6月初,国家计委提出《第二个五年计划要点》,其中提出五年超过英国,十年赶上美国。这个文件得到了毛主席的首肯。到了6月17日,又提出“两年超过英国”的报告,毛主席看后,非常高兴。因为是领袖亲自批示的,文件精神很快就传达到基层单位组织大家学习。大家听后既兴奋又茫然:兴奋的是落后的中国,能够超过英国、赶上美国,确实是一件了不起的事情。茫然是大家不知道如何赶超,英、美国家到底是一个什么样的水平,无人所知。在当时消息的来源,只有一家官方的报纸外,没有其他的渠道。既便是对英、美国家的报道,也是社会的阴暗面,至于全面的情况,大家可谓一无所知。学习的结果,只能是做好本职的工作,党叫干啥就干啥吧!

 

到1958年7月份,从农业战线传来喜讯,各媒体先后刊登湖北省长风农业生产合作社,早稻亩产15361斤,放了一个大“卫星”。随即农业部公布夏粮产量同比增长69 %,总产量比美国还多出40亿斤。亩产万斤粮的消息见报后,在社会上引起了很大的轰动。

 

人们都在议论纷纷,有的人不相信自己的眼睛和耳朵,是否看错了听错了? 但是人民日报上刊登的消息,能有错么?!可是最底层的农民干部还是不相信,耳听为虚,眼见为实。他们被组织参观其他地方高产的麦田稻田,人人学大寨,村村促生产。展示给人看的那些卫星田真的是农作物长得密密麻麻,个个颗粒饱满,不过谁也没有从头到尾看收割之后究竟产了多少,更没有人到稍远一些的田地里去看看是不是庄稼都长一个样。连毛主席都亲眼见证了的高产哪里会有错?没有了严密的监察,大家放卫星又没有惩罚,反而被毛主席以及中央领导表扬,各个地方政府被这种歪风激励,大家都开始绞尽脑汁想在自己的辖区内放颗大卫星出来。

榜样既出,各地纷纷效仿。“人有多大胆,地有多大产”, 各地的亩产量不时翻新高。

带大家见识一下当年《人民日报》和新华社1958年的一些关于夏收的报道:

6月8日,河南遂平卫星公社5 亩小麦平均亩产2015斤;
6月9日,湖北谷城乐民公社亩产2357斤;湖北襄阳,700万亩小麦亩产1500–2000斤;
6月11日,河北魏县六座楼公社,亩产2394斤;
6月12日,河南遂平卫星公社亩产3530斤;

6月15日,一版头条眉题:丰收凯歌震天响 亿万人民笑开颜 主题:河南小麦产量跃增一倍多 副题:“观潮派”“算帐派”应及时猛省了
6月16日,湖北谷城,4353斤;
6月18日,河南商丘双楼公社,4412斤;
6月21日,河南辉县田庄公社,4535斤;
6月23日,湖北谷城先锋公社,4689斤;
6月30日,河北安国,5103斤;
7月12日,河南西平,7320斤;
9月22日,青海省柴达木盆地海拨2797米的赛什克农场第一生产队亩产8585斤6两,成为当年小麦亩产最高

《人民日报》关于秋收的报道:

7月12日,福建闽侯城门乡公社,3275斤;
7月18日,福建闽侯连板公社5806斤;
7月26日,江西波阳,9195斤;
7月31日,湖北应城春光公社,10597斤;
8月1日,湖北孝感长风公社,15361斤;
8月10日,安徽枞阳高峰公社,16227斤;
8月13日,湖北麻城建国公社,36956斤;
8月22日,安徽繁昌,43075斤9两;
9月5日,广东北部山区连县,60437斤

南阳县在大跃进中一马当先,从56年开始,紧跟党中央的脚步,设置了宏伟的目标,掀起轰轰烈烈的一个接一个的运动。

在粮棉生产上,南阳县人民政府提出“苦干实干拼命干,一年等于二十年;粮食生产一年上纲要过长江”,什么是“上纲要”、“过长江”呢?“纲要”是指1956年1月23日,中共中央政治局讨论通过的《1956年到1967年全国农业发展纲要(草案)》。“纲要”要求:从1956年开始,在12年内,粮食每亩平均产量,在黄河、秦 岭、白龙江、黄河(青海境内)以北地区由208斤增加到500斤;淮河、秦岭、白龙江以南地区,由400斤增加到800斤。棉花(皮棉)每亩平均产量按照 各地情况,由1955年的35斤(全国平均数)分别增加到60斤、80斤和100斤。“上纲要”指粮棉亩产指标分别为500斤、60斤;“过长江”指粮棉亩产指标分别为800斤、100斤,粮棉油产量“翻两番拐个弯,五年实现双千斤,超过江南先进县”。

南阳县委对粮食生产的具体要求是1957年亩产 213斤,1958年达到亩产800斤,并力争实现亩产1000斤;1962年亩产达 到2000斤。棉花在1957年亩产41.6斤,1958年达到亩产130斤,同时力争实现亩产150斤;1962年亩产达到250斤。

为了实现这些“大跃进” 的规划目标,县委要求各地想尽一切办法,采取各种措施,每亩田地每年的施肥数量也有目标,争取5年内通过施肥使“地长3寸”。

为了解决肥源问题,各地大都采用集中建厕所、修猪圈、换墙土、挖塘泥等多种多样办法来完成任务。大部分农业社还依靠行政命令的办法,强行把群众喂养的猪集中到高级社办的猪场饲养积肥。为了改良土壤、增加地力,要求土地在1957年深耕5寸的基础上,1958年达到深耕 8寸,1962年达到深耕1尺以上,从而使瘠薄的土地全部变成肥沃的良田。

积肥运动到了什么地步呢?从当年结婚的新婚夫妇的陪嫁就能看出来,除了洗脸盆,木梳,镜子,一双被子外,新媳妇多了四件标配:撮箕,铁锨,耙子和镰刀。其中的撮箕铁锨就是用来积肥的,大家出门都要带这套东西,路上碰到一堆狗屎牛屎,简直走了运了,赶紧用铁锨铲起来,放进撮箕里,送交生产队是可以算公分的。耙子可以扫树叶积树枝,镰刀可以割野草,倒进公共沤粪池里,也可得一俩工分的。在私有财产全部冲了公的情况下,农民的积极性就靠工分给号召起来了。

1957年9月3日,县委召开全县广播群众大会,传达地委“关于大力开展三秋运动”的紧急 指示,号召掀起以深翻土地为中心的三秋生产“大跃进”。次日,全县以公社为单位,召开有30万人参加的誓师动员大会,迅速兴起了深翻土地、改良土壤的运动 高潮。几乎在同一时刻,全县还迅速建立起了31个乡指挥部,按军事化编制建立了8719个战斗班,组织13余万民工开进了4345个深翻工地。为积极响应 和落实县委的号召,与明华娘家一河之隔的潦河人民公社在深翻土地中首先提出了全社实行“15到田”:“住宿到田、办公室到田、吃饭到田、会议到田、牲畜食宿到田、修配到田、医生到田、售货到田、理发到田、学习到田、大字报到田、宣传队伍到田、指标措施到田、竞赛到田、电话广播到田”。

南阳县各个深翻工地普遍设立了工棚食堂,所有民工 食宿工地,夜以继日大搞土地深翻;白天人山人海,夜晚遍地灯光。并采取划图表、插红旗、参观评比、现场检查的办法,轰轰烈烈地开展“比完成任务、比时间、 比质量、比干劲”的社会主义劳动竞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