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 明兰小妹

四清运动并没有带来更多的粮食,人们继续在死亡线上挣扎。

为了解决粮食不足的问题,中央想了很多方法。其中竖立典型鼓舞士气就是其中一种。

大寨,地处太行山腹地的一个小山村,依虎头山而建。新中国成立前的大寨,人称“穷山恶水”。经过祖祖辈辈的辛勤开垦,到解放初,大寨村民们拥有了700亩土地。可这些地不是远在山上,就是险在沟边,东一小块,西一小块,“七零八落,分成4700多块散布在一面坡上”,“七沟八梁一面坡”。

这样恶劣的地形不仅让大寨人在农业上难有发展,亩产不到200斤,甚至还得时常担心温饱。地处黄土高原,大寨十年九旱。平日里,人畜用水紧张;可一旦赶上雨季数日暴雨,山洪暴发,全村顷刻之间就可沦为汪洋一片。

1953年,大寨响应中央号召,开始实行农业集体化,在毛泽东思想的指引下,以陈永贵、郭凤莲等为带头人的大寨人决心改变落后的面貌,敢于战天斗地,艰苦奋斗,治山治水,在七沟八梁一面坡上建设了层层梯田,并通过艰巨劳动引水浇地,改变了靠天吃饭的状况。

他们想治沟平地、改良土壤、修渠储水,除了扁担、锄头、铁锤等最基本的劳动工具,他们拥有的只有一双双布满茧的手。为这个在一般人看来白日做梦般的狂想,大寨人大干苦干,一干就是十年。

1963年夏天,大寨漫山遍野的作物长势喜人,根据往常的经验,等待村民们的将是一场大丰收。谁知,8月初一场百年 不遇的特大暴雨不期而至,“稀里哗啦”狂泻了7天7夜。虎头山的7条山沟浊浪滔滔,村民们眼睁睁地看着洪水摧垮道路和堤坝,马上就可收割的作物一片片地倒 下了。

全村的800多亩土地中,有139亩梯田被冲为平地,41亩庄稼被沙土掩埋,其余620亩也几近于绝收。洪水还毁掉了村民们的家。全村270间窑洞和房屋,塌了190间,63间成了危房,能住人的只剩下17间。80户人家,78户无家可归。

在之后的重建过程中,陈永贵三番四次鼓励村民:“在这世间,‘人’是最宝贵的。遭了这么大的灾,我们村没有死人,是大喜。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只要我们拿出大干苦干的精神,天塌下来也顶得住!”

虽说“人”是最宝贵的,但光有人也不行。重建家园需要大量的石料,于是村民们开始四处寻找适合取石的山体。宋立英的丈夫贾进才带领的分队找到了大寨与金石坡村交界处的“石窝”。

石匠们都说这个石窝是“老虎吃天,没法下口”,“要打开起码要半年”。起初,贾进才和3个助手在石面上找到了一个绝佳的击破点,若能打开这个缺口,便能取出大量上好的石材。他们找来炸药,整整9天过去了,那块石壁上的石头还是无动于衷。

大伙儿们并没有气馁,他们开始寻思“四两拨千斤”的巧法子。在10天的寻石过程中,贾进才们砸碎了两把大锤,3根一米多长的钢钎被磨得只剩下一尺左右,10多个七八寸见长的铁楔被打得只剩三四寸。这,就是大寨人的精神!

1964年3月28日,时任山西省委书记的陶鲁茄向 毛泽东汇报大寨事迹。毛泽东高兴地说:“穷山沟里出好文章。” 同年8月,毛泽东对国家计委领导小组的同志说:“要自力更生,要像大寨那样,它不借国家的钱,也不向国家要东西。” 同年12月21日,三届全国人大一次会 议上,周恩来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专门表扬了大寨,他把“大寨精神”总结为八个字:自力更生,艰苦奋斗。这一年,轰轰烈烈的“农业学大寨”运动迅速在全国铺开。

经历过“大跃进”的折腾和三年自然灾害的苦难,如何提高“大锅饭”制度下农民的积极性,已成为当时制约中国农业发展的重要“瓶颈”。而大寨人却凭着一股实干苦干精神,粮食连续10年增长。

在此后的岁月里,国家领导人纷至沓来,18位外国元首先后造访,上千万名国内参观学习人员和25000多名外国游客接踵而来。大寨,不再仅仅是“种瓜得瓜,种豆得豆”的大寨,它已经成为中国政治版图上的重要地标。

尤其值得一提的是河南省林县的红旗渠:林县人民通过学大寨,凭着一股“大寨精神”在险峻的山上开凿出了一条“惊天地、泣鬼神”的人工天河——红旗渠,彻底改变了当地农田缺水的困境,创造出了高产稳产的农田,农民生活水平得到极大改善。

而学大寨能否有成效、有多大成效,主要取决于“学什么”和“怎么学”。来自全国各地的参观学习者中,不乏教条主义者和形式主义者,有的看见大寨粮食产量 高,回乡后就片面强调粮食增产,而置经济作物于不顾;有的见大寨开山垦田,回乡后不顾实际条件刻板模仿,结果严重破坏了林业资源;甚至有来自平原地带的参 观者觉得大寨的梯田很壮观,回乡后想号召乡亲们模仿。

中央提倡“农业学大寨”,就是想要农民们“自力更生”,自己想办法解决温饱问题,像毛主席想的那样,“要像大寨那样,它不借国家的钱,也不向国家要东西。”

不过河南平原地带的农民一向勤劳本分,不交公粮的日子都不敢想象,更别说伸手向国家要东西了。

南阳城北有个粮食高产的村庄也叫“大寨”。有些老实巴交的本地人甚至以为“农业学大寨”,就是要学习这个大寨,作为大寨媳妇,明华妹妹明兰是很骄傲的,在后来的几十年岁月里还经常用自家地里产出的粮食接济几个姐妹兄弟,大家都觉得大寨出产的粮食吃起来就是格外的香甜。

说起明兰来,当年她由于大伯的阻挠,没有被父亲早早定下亲事。解放以后在轰轰烈烈的各种运动中也饱尝艰辛。吃大锅饭的时候,也是食不裹腹,听说南阳城北有一片土地肥沃,粮食高产,同村有个姑娘嫁到了外村,她看明兰长得也是人高马大的,就想把她介绍给自己的外甥。就亲自到她家说亲,说她外甥是大寨的,大寨粮食高产,绝对饿不着。家里想虽然男方年长几岁,但不缺吃的,也算是给她找一条活路。

那时候姑娘嫁出去还没听说谁家没有婆媳矛盾的。明兰一样,丈夫下面还有几个弟弟妹妹,一大家子住一起,免不了闹矛盾生气,明兰不像俩姐姐,生闷气憋心里,她是个憋不住的,三天两头回娘家,后来干脆起了离婚的念头。

不过丈夫对她不错,一没打过她,二没骂过她,她生气了还经常陪不是,家里好多活儿也不怎么让她干,跟兄弟姐妹生气了,也站在她这一边。

两个姐姐都劝她:别生在福中不知福。哪家没有不生气的?哪家丈夫这么护着妻子的?哪家丈夫怕累着妻子的?

听了姐姐的劝解,明兰渐渐息了要离婚的念头。后来生了孩子以后,丈夫不怎么让她上田地里干农活,觉得她在家把孩子们带好就是大功一件。

这一点让两个姐姐羡慕 — 妹妹有妹夫宠着,虽然妹夫挣钱不如两个姐夫多,可有钱天天生气的日子实在不算幸福日子,说起来明兰妹妹不愁吃不愁穿,还有丈夫疼爱,算是姐妹三人里边最有福气的。

说起妹妹来,婆家的八妹当时七八岁了,上小学,可是上了一年级快结束的时候,老师说她个子那么高,显得那么大,应该到二年级的班里去。八妹比堂叔家的七妹小了至少半岁,可个头却比七妹大了至少一头,八妹想第二册我都学得这么艰难,让我去更高的班级,岂不是更难?算了,我不上学了,所以就闹着要退学。

明华知道没知识没文化的难处,就劝妹妹还是去上学吧,要不然将来会后悔的。八妹说:我不上学了,我帮你哄小德。明华说:那不行,孩子我不让你带,要不然你将来后悔了,还怨我让你带孩子给耽误的。八妹没听嫂子的,虽然不让帮忙带侄子,她还是退了学。所以赵家又多了一个不怎么识字的。

后来八妹问嫂子:“你那会儿怎么不打我一顿非要让我去上学呢?”

嫂子反问:“我敢打你吗?”八妹一想也是,如果嫂子打了自己,反过来嫂子还不被自己兄妹几个打死?

嫂子说:“我只能劝劝你而已,你这几个哥哥可对侄子们不咋地,你大嫂我还需要保护自己来照顾自己的孩子们”。

那时候,虽然奶奶和姑姑对孩子们好,几个叔叔看侄子们可是很不顺眼的,如果自己不在了,不知道自己的孩子会是啥命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