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拾旧爱(70)

第七十章 登泰山

中午大家就在园内吃的宋代小吃,尝了尝武松喝过的三碗不过岗的酒,感觉不是特别烈,估计武松的酒量十八碗就像一个能喝两瓶伏特加的人十八瓶啤酒下肚,像喝了十八瓶可乐一样,喝不醉的。
他们走在街上的时候,还看到了卖刀的,官差押送犯人的,打擂台的,非常热闹,据说这些都是小说里的人物。还去坐着看了一场编钟表演和皮影戏,施密特夫人更是买了一些皮影造型,准备留一套青衣和小生挂墙上做装饰,其他的送给朋友们,这些皮影不仅精致小巧、充满东方味道,还轻便不占行李空间,容易携带。
他们体验完宋代生活后赶往下一站,曲阜,中国是一个注重教育的国家,孔子又是两千多年来一直被推崇的圣人,对中国人有着深远的影响,热心教育的施密特夫妇当然想去孔府和孔庙朝圣一番。
2000年的时候还没有那么多夕发朝至的列车,也没有动车、高铁。所以大家慢悠悠乘一班客车硬卧睡到曲阜的时候已经是快到第二天中午了,高速三四个小时的路程当年走了十来个小时!好在是可以躺下休息的卧铺,晃晃悠悠中倒是让大家一夜好眠。
七月份并不是去孔庙的最好时间,孔庙的祭祀活动是在九月底孔子诞辰,所以大家也就是流览了一下孔庙,看各种石碑、山门和殿堂、匾额等。
说起祭孔活动,也就是在孔子诞辰日举行的祭祀活动,在大陆曾一度终止过,也就是最近一些年才慢慢恢复,近年更是被认定为非物质文化遗产,规模也越来越大、越来越隆重。
在离开曲阜去往泰安的路上,几个人讨论起来这个祭祀活动。
“为什么要有这种大规模的祭祀活动呢?感觉有点劳民伤财。” 曹蔓首先提出自己的观点。
“是不是就为了吸引游客?据说到那段时间,很多人要来孔庙朝圣。” 穆林从商业角度看过去。
“应该是让人们产生崇拜的心理吧?那么神圣、庄严的环境中,很容易让人心生敬慕。” 袁媛质疑穆林的说法。
“袁媛说得有道理,很多时候有一定的仪式会让人产生敬畏心,更加约束自己的思想和行为。就像基督教的受洗、礼拜等,仪式越庄重,我们越发虔诚。” 施密特夫人说。
“很多文化传承也是通过各种仪式传递下来的。” 施密特教授补充。
“这种祭祀、庆祝等活动仪式非常重要,它不仅能让信奉的人更加虔诚,还会吸引新的信徒,有时候浩大声势还会吓退敌人,在稳定人心方面起到过很多作用,在鼓动人心方面也功不可没,就像某个国家国庆节阅军仪式就是展现实力、吓退敌人的,两国打仗开个大会、大家一起喊口号就可以鼓动士气,这一点希特勒就是个中楚翘,每种宗教都有各种仪式也是彰显神的力量,提高人们的凝聚力。这种祭祀仪式在人类历史中文字记载前就开始出现,用壁画的方式记录下来,一直延续至今,可见它的重要性。” 深入研究过欧洲发展史的阿蒙发表意见。
“被你这么一说,我还真想见识一下祭孔仪式。” 曹蔓说到。
“明年九月份回国来看,应该不是难事。到时候我们一起回来一俩星期。” 袁媛说。
“我才不要跟着你们当电灯泡。” 曹蔓说。
“什么是电灯泡?” 阿蒙问。
“就是我一个人跟着他们一对儿,像个电灯泡一样总是照亮着那俩人,让人家没一点隐私,多余啊。” 曹蔓解释道。
“我跟你们一起,这样你就不用时时跟着他们,就不会像电灯泡了吧?我对祭孔仪式也很感兴趣的。” 阿蒙说。
“好啊,好啊。” 穆林很高兴阿蒙想来。
“你想啥呢?我们来不了。9月底,他们工作的,可以请年假回来,我们还要上课呢,官身不自由的。” 曹蔓撅着小嘴发表不满。
“我说Jens和Christina怎么不发表意见呢,原来俩人早意识到9月底不能出行了。” 阿蒙也很懊恼。“林,到时候多拍照片,多摄像,回去跟我们分享。”
“没问题,到时候我们买相机、摄像机带上。” 穆林豪气地说。
“不用,用我的就行,我的借给你们。” 阿蒙也很豪气。
“他们也需要买的,别剥夺了人家买的权利。” 曹蔓提醒阿蒙。
“也是哦,谢谢你提醒我。”
“不客气。”
施密特夫妇笑着看几个小辈斗嘴,觉得有孩子在身边真好,当教授真幸福。袁媛看着阿蒙和曹蔓的互动,很和谐啊,蔓蔓为什么不愿承认呢,她有点走神。
等曹蔓捅了捅她,她才回过神来。“啊?怎么了?”
“你想什么呢?这么专注,都没听见我们在说什么吗?”
“你们在说什么?”
“我们在讨论你们家要买相机和摄像机的话,买哪个牌子的好。你想买什么牌子的。”
“我都不懂,穆林做决定就好。”
“哇,结婚了就是不一样啊,穆林,看来你是你们家里的领导同志了。” 曹蔓打趣他俩。

到达泰安的时候,已经华灯初上,几个人找了个小馆子吃了一顿晚餐,尝到了山东著名的煎饼卷大葱。据餐馆的小老板说,煎饼卷大葱不算是山东的特色小吃,鲁南、尤其是临沂那边的人特别爱吃。大家一看到煎饼,很是吃惊,山东的煎饼不像天津的煎饼那样是软绵绵的,里面打上鸡蛋、抹上酱、卷上油饼,山东这边的煎饼很是硬朗,嚼起来更是劲道,一口要嚼半天才敢下咽,卷上大葱吃起来,更是辣心辣肺。几个人问起餐馆老板对爬泰山看日出有什么建议,餐馆老板告诉他们:“既然你们有外国朋友,年纪也不轻,应该白天爬山,从红门开始往上爬,那条道是皇帝们都走的登山路,又叫御道,一路上风景很好,人文景观很多,晚上住到南天门去,早上早起爬到岱顶就可以看日出了,你们运气不错,这几天天气非常好,天气预报明天有雾,到了山顶,就是云海,应该更好看,上周好几天都是多云。”
“晚上要登山的话,几点开始登山比较好?” 阿蒙问到。
小老板一愣,明白遇到会讲中文的老外了,“从红门爬到山顶,可能需要四五个小时。你们一起去吗?考虑到有五十多岁的老人,你们可能更慢一些,你们需要五六个小时吧?”
“你别小看我们的教授,他们俩人比我们俩的体力还好。” 袁媛解释。
“那你们想今天晚上就爬山看日出的话,可以半夜出发,两仨小时到中天门,到那儿差不多一半路程,大约四五个小时能到达南天门,然后再用大约一个小时的时间到达日观峰或者玉皇顶,在那里可以等待看日出。”
“老板,你知道几点日出吗?”
”这时候,大概是5点钟左右。“
“山顶冷吗?”
“冷,不过你们可以到山顶再租军大衣穿,不用在半道租,爬山的时候不会感到冷,到了山顶时才冷,尤其是等日出的时候。”
“能租到吗?”
“应该没问题。山上还有庙,日出之前也可以进去避避风。”
“谢谢老板。”
大家考虑到日程比较紧张,如果第二天才上山等后天的日出的话,时间就太紧张了,万一赶不上回美的航班就惨了。要么不看日出,明天早上出发登山下山,晚上回北京;要么今天晚上就登山,明天早上看日出、下山,晚上回北京。两种安排都能保证及时回北京,赶航班不用太紧张。
“所以我们的关键就是要不要看日出。” 施密特教授总结,“亲爱的,你想看日出吗?据说泰山的日出很漂亮。”
“我们爬华山和嵩山都没看日出,这算是最后一次机会了吧?而且明天有雾,能看云海日出的机会不容易遇到,林和媛,你们俩可以吗?”
“我们昨天在火车上睡得挺好,所以今晚熬夜爬山应该没问题,不过我们是不是做些准备,毕竟晚上爬山至少需要手电筒吧?还需要准备一些吃的和水。”
“Jens和我都带了头灯。” 施密特夫人说到。
“我也带了。” 阿蒙也说。
“我在莫高窟买了一个手电筒。” 曹蔓也说。
“看来就我们俩需要去买手电筒。” 穆林笑道,“你们也太有经验了。”
“我们还带了便携登山杖,你们要买吗?” 施密特夫人提醒到。
“可以考虑,我们也需要登山杖,免得最后累得爬不动。” 袁媛点头。
“我们一起先去买东西吧,买些吃的、喝的。” 曹蔓提议。
几个人买了一些东西,背上背包,把行李箱寄存在火车站,一看时间,10点半,得,该去爬山了,几个人叫了两辆出租车就去了登山口。

半夜上山的人真多,大部分是年轻人,也有一些上了年纪的。年轻人大多呼朋唤友,一簇一簇的。刚开始他们碰到的主要是年轻人,这些人边走边说笑,轻松自在,看来大部分是穷游,为了看日出,更为了省一夜的旅馆钱,有些年轻人看到有老外也晚上爬山,非常不理解,老外也穷游?阿蒙还给人家解释:“我们不是穷游,是想节省时间看日出!” 这些人看来对老外能听懂自己的话有些吃惊,但毕竟会讲汉语的老外大有人在,就开始夸阿蒙中文好,体力更好,他父母的体力最好!阿蒙已经有点习惯有人把施密特教授夫妇当成他父母来夸了,刚开始还解释,现在都懒得解释了,两拨人嘻嘻哈哈一番,接着赶路。
他们越过了一些人之后,才看到年龄稍大一些的,估计真的是想去看日出,早早就出发了,在山道上走走歇歇,希望能在日出前赶到山顶。
走到中天门的时候,袁媛和穆林慢了下来,实在是其他人体力太好了,袁媛已经开始喘气了,穆林也有点累,山下小店买的两根登山杖,看着包装不错,谁知开始爬山的时候一打开用,就发现是中看不中用的,好在爬到现在虽然有点累,腿还没有打哆嗦,否则跟其他四位一比,真要脸红了,其他人根本没什么反应,俩人再次感慨,回美国后也要开始锻炼身体,年轻人还不如五十多岁的教授,感觉好丢人啊。
虽然是半夜时分,但是月亮很亮,透过薄薄的雾气,让一切都更加朦胧;虽然不是满月,估计离满月也就两三天的样子。
大家虽然是在山洼里爬山,月亮当空照,还是能朦朦胧胧看到两边的景色。说是爬山,其实就像沿着山道爬无穷无尽的楼梯,尤其是半夜三更的,视野也不是特别开阔,好在月色朦胧,穆林和袁媛俩人新婚燕尔,月色下你拉着我我牵着你,时不时亲昵一下,打情骂俏一番,其余四人假装无视,有时候故意拉开距离,留给小两口足够的空间。
施密特夫妇也是手拉手往上走,一边走一边自己聊天,曹蔓和阿蒙不好意思上前打扰,阿蒙还问曹蔓,“这种情况下凑上去,算不算是电灯泡?” 曹蔓笑他,“是啊,是比今晚的月亮更亮的大电灯泡!”
袁媛看到阿蒙和曹蔓俩人走在一起,倒是想给他们创造机会,这一点跟施密特夫妇不谋而合,所以他们四人反而有意要跟阿蒙和曹蔓制造相处空间。所以这六人有意无意间分成了两两一组,相互间保持着一定距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