廖冰博士-如何做父母讲座笔记(2)

上一节讲到情商及其重要性,这一节讲如何培养孩子的情商。

父母类型

归纳起来,有四种父母类型:

  1. 不许型( disapproval):严格规定孩子不许做这个不许做那个,一旦孩子上了大学,出了牢笼一样,容易变成脱缰的野马。
  2. 化无型(dismissive):这类父母容易大事化小,小事化了。孩子被老师批评了,哭着回家了。爸爸/妈妈问明情况,觉得不是啥大事,“宝贝,不哭啊,没关系的,我们下次注意就是了。”
  3. 纵容型
  4. 情感教练型(emotion coach)。教会孩子如何理智地处理自己的情绪爆发。

最理想的就是情感教练型父母。

如何做孩子的情感教练

大家可以按照以下五个步骤来训练自己和孩子,培养健康的谈话沟通模式。

第一步:意识到孩子的情绪(beware)

发现孩子跟平时不一样,这时候就要分析孩子是带有什么样的情绪.

第二步:让自己意识到这是一个加强亲子关系的大好机会

有的时候我们总是觉得自己没有机会跟孩子加强感情交流,其实这种机会随处可见,尤其是孩子有坏情绪的时候。

第三步:倾听

这时候父母要做好做好倾听的准备。放下手中的事情,专心听孩子讲,给孩子足够的尊重。

父母需要注意自己以下一些有害行为:

  • 没有专心听孩子讲,一边做其他事情,一边让孩子说。孩子觉得你没拿他当回事,就不大愿意讲自己的心里话。
  • 让自己的语气和表情跟孩子的背道而驰,孩子正低迷的时候,妈妈兴高采烈地问:宝贝,你咋了?孩子很有可能回答:没啥(nothing)。
  • 在这个过程中要避免发表结论性言论。一般中国父母都有孟母三迁的情结,觉得孩子要跟自己眼中的好孩子们做朋友,所以习惯性插入自己的论断性总结。
    • 他怎么能这样呢?千万不要跟他学啊。
    • 你以后不能跟他玩了。
    • 你以后离他远点。
    • 你不能这样/那样。

题外话:我个人是非常反感论断性谈话的,说上两三句,对方就来一句论断性的话,给人感觉刚冒出一个讨论话题,就被一个大帽子扣下来,极其不爽,那就再换一个话题,换了几个之后,个个话题都这样突然死亡的话,真的给人一种“话不投机半句多”的感觉。不过有的时候可能对方根本没有意识到自己的这个问题,只是觉得自己在就事论事而已,而且我们自己有的时候觉得只是分享了自己的人生体会,但在别人看来就是论断人家做得不对,得罪人而不自知,所以需要时不时反省一下自己,为啥自己发言之后,别人不吭声了?别人提高声音反驳了?别人突然转换话题了?是不是有误会?我们自己是不是真的想传达某种言外之意而别人也接受到了,只是不喜欢不想接着说下去了?

第四步:命名情绪(name the emotion)

在倾听孩子描述之后,如果孩子不清楚自己的这种情绪究竟是什么的时候,父母就要帮助他们,你是不是觉得很伤心/失望/低迷/茫然/丢人…?

在命名情绪的过程当中,让孩子逐步了解到各种情绪在自己身上究竟是什么样的表现,这是培养孩子管理自己情绪的基石— 找到问题所在。

在这个过程中,我们需要注意不要压制孩子的情绪,什么“男儿有泪不轻弹”啊,“哭什么哭”,“哭有用吗?”,“再哭去厕所哭去,哭完再出来。” “这有什么好丢人的?很正常” ”你也太敏感了!“ 这些论断性语句都会切断亲子沟通渠道的正常流通。这时候一定要跟孩子站在同一个战壕里,理解孩子,支持孩子表达这种情绪。

第五步:集思广益(brain storm)

这一步非常关键,这是一个培养和训练孩子自己处理问题和控制情绪的重要一环。

跟孩子坐下来,拿上一张纸,鼓励孩子去想有什么补救措施,或者下一次如何反应。父母要注意千万不要百分百保办,直接告诉孩子怎么做,否则他永远也学不会没有你的帮助时该怎么做。

在孩子列出了所有他能想到的行动后,你可以帮助他想那样做的后果。

最后,让孩子做出选择并付诸行动。注意一定不要替他做出选择,哪怕是你觉得他的选择不是最好的。你眼中的好选择在孩子眼中并不一定是好选择,我们需要给孩子一定的自由空间,让他们发挥与成长,并允许他们犯错, 毕竟失败才是成功之母。

比如说,孩子跟小朋友在学校闹矛盾了,很气愤。回家跟你哭诉一番,你让他明白了生气和愤怒两种情绪。现在我们开始集思广益,看看有什么可以做的。孩子可能会提出来:

  • 杀了他(kill him)
  • 揍他一顿(beat him up)
  • 不鸟他(ignore him)
  • 大声求救(scream for help)
  • 咒他(curse him)
  • 威胁他(threaten him)

我们在这个阶段一定要忍住,不要逐条评论,否则孩子便想不出更多更好的主意了。

等他实在想不出其他主意的时候,如果觉得实在是哪条都不可取,就加以委婉提示是不是还可以怎样怎样,让孩子完善这些主意。

等所有主意都列出来之后,我们就接着一起分析,每个主意的后果,比如上面的杀了他,我们就要坐牢,揍他一顿,自己会被叫到校长办公室,不鸟他,他可能还会来欺负我们,咒他,让我们自己感受好一会儿,不能阻止他再次欺负,威胁他,嗯,要看具体怎么去威胁,威胁要杀了他肯定不行,威胁告诉老师好像还可以。

等所有的结果都列出来之后,就要帮助孩子去选择。其实在这个过程中,孩子已经把注意力从自己的情绪中走出来而放在了如何解决问题上。

这种过程我们如果经常跟孩子做的话,他就会养成习惯,发现自己有负面情绪的时候,先分析自己的情绪,再来脑中过一遍可以采取的行动,选择对自己最有利的一个付诸行动。

题外话:我很喜欢参加父母讨论会,何尝不是给自己一个机会,大家一起brain storm一下对待孩子的某些问题,有什么样的action可以采用,会有什么样的后果。

很多东西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所以我们掌握了理论,需要回到家慢慢练习,总有一天会熟能生巧的。

不过我们在跟孩子讨论的过程中,也需要注意一些问题:

  • 孩子没准备好(ready),孩子的心智还没有达到可以理性处理问题的时候,我们千万不要拔苗助长,慢慢等孩子长大好了。
  • 你可能会说,我看着就来气。那就有一点自己的生活,不要把眼光像探照灯一样天天照在孩子身上。给自己培养一个业余爱好,读读书,上上网,找朋友聊聊天。
  • 如果实在控制不住自己的火气,要让它的爆发不会引起孩子的身心伤害。(control your anger without being hurtful)
  • 要先学会管理自己的负面情绪。
  • 跟孩子立规矩的时候要语气温柔,立场坚定(kind and firm)
  • 要让孩子逐步建立起自律来,可以用上面的讨论模式,跟孩子先订立下协议,他做到什么就可以有什么奖励(自由,玩耍,游戏时间等),做不到什么事情就有什么样的后果。要尊重孩子,孩子才会反过来尊重我们。

我们跟孩子说话的时候,要学会跟他的视线在同一个水平线上,这样他更容易接受跟我们沟通。网络上盛传的骆家辉的照片,让很多中国人觉得像是作秀,说不定人家这就是在家习惯跟自己的孩子这样同一视线水平下对话。没有给骆大使准备个小板凳的情况下,美国人又不会蹲,只能半跪了。 😉

luojiahui luojiahui2

美国孩子在课堂上都要学习批判性思维(critical thinking),这绝对是挑错的思维方法,大家要习惯被慢慢长大的孩子挑错,说明人家在学校学到了真本领。 😆

廖冰博士讲了三堂课,我做了四篇笔记,有朋友跟我抱怨不容易看到其他笔记的链接,所以我把链接放在每篇结尾,方便大家:

廖冰博士讲座笔记(1) 
廖冰博士讲座笔记(2) 
廖冰博士讲座笔记(3)
廖冰博士讲座笔记(4)